历史上的目的有两个
第一是降低成本
第二是所谓的控制茶品口感,进而认为是控制了茶品质量,达到批量茶品的一致性。
问题是,何谓普洱生茶的质量!
走绿茶化思维的,想当然认为是口感就是质量!
拼口感,就是拼质量!
绿茶类也许这样可以。
但是,明年的口感是什么还是不知道。
就算是当下的口感也无法准确的用语言描述表达。
大厂拼的是批量茶的口感一致性,小作坊拼的是提口感,降低成本。
量产的茶为了处理效果,高温反而香,让人容易接受,滋味很重。
在冲泡的时候还重泡,封闭你的口腔让你喝不出所以然来,边喝边扯淡!
有本事,这些茶,不要卖,都留自己手里,看看未来这茶是死的还是活的!
顶多就是汤色变了一些,口感柔了一些,全是口感的变化!
口感本身就很难描述准确,更何况现在变化的口感还要对应一个无法预测的无穷变化的现象。过度的描述就有诱导的嫌疑。
拼配茶,绝对不是1加1等于2的问题,
普洱生茶数十年仓储的时间代价是以获得体感的增长和达到高级的品茗与经济价值的回报为代价的,为了口感而拼配只是带来当前的茶滋,和茶质没有任何关联,茶滋在未来处于无穷的变化当中,并不能作为茶质的评判指标,拼配只满足当前的嗅觉、味觉,这些都会随仓储时间的延长而产生无穷的变化,对未来毫无目标可言,当然或许普洱绿茶除外。
因此拼配就普洱生茶的长远目的性而言----没有任何意义!普洱绿茶更是先天阳痿!
拼配茶,一定是3加3等于3的问题!
绿茶大师们用评判红茶或者绿茶类的方式,几个甚至十几个茶杯排开一列,闻香气、品茶滋等等。全然未理解普洱生茶的特殊性。
同样,普洱生茶的拼配,是将注意力全部放到普洱生茶滋味的典型,用茶滋味代表普洱生茶的一切。
全然未顾及未来的演化问题,以及普洱生茶演化的核心价值!
如果仅仅是等待普洱生茶的茶滋变化,我们无需耗费几十年的仓储时间为代价。
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尝试一下96年代的紫大益,制成问题严重。
如果是自己喝,坚决不喝!如果要发财,那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