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文地址:乱弹具轮珠的粗与拙作者:寂莱

就像任何一个收藏的门类都会有精品,而精品多会是少数。作为当年出口创汇的商品和彼邦流行的唐物,具轮珠亦不例外。
日本煎茶道茶人追随中国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所用茶器皆以简洁、朴素为雅。其中以明至清初高古紫砂器为摹版演变而生的具轮珠,则更是追求率性而为的拙趣。为了达到古拙的境界,甚至刻意明接,少施脂泥,不事修坯。有意弱化和省略例如脂泥衔接、明针修饰等宜興传统制壶工艺环节。这种因应特殊的异邦需求而形成独有工艺特征,成就了具轮珠异花奇放的工艺魅力,同时,也导致了百年后的审美误读。类似误读主要表现在两个极端:一是,凡是具轮珠都是粗工的;另一是,再粗工的具轮珠都被冠以一个拙字。
《说文》解:粗,疏也;《老子》曰:大巧若拙。粗和拙,不是同义词,甚至不是近义词。对壶而言,粗是贬,拙是褒;粗言工,拙旨趣。一高一低,一虚一实。然而现实却是,太多粗工的具轮珠,在一个拙字的光环下,被容忍和接受,甚至引来阵阵喝彩;而另一些精彩的具轮珠,却被一个随意的粗的点评,掩盖了原有的奇趣与光华。
对于拙,奥玄宝在《茗壶图录》中有过“其为器,拙而密,朴而雅”的描述。奥之拙的本意应该如同《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这样的拙,是由巧而至,无巧工而不能成就的。也只有这样的拙,才能由工及艺,超越工的层面,达到艺的高度,成就器物的气质与气度。一执拙趣十足的具轮珠,必定是同类中的精工之作。率性而为和对于细体修坯等工艺环节的刻意弱化和省略,更是对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趣味的突显。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在面对一把极尽精工的具轮珠时,依然会由衷地赞叹:拙。
作为旁枝别脉,小小具轮珠的拙趣,在带给我们泡好一壶茶的快意满足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一份独特的审美意趣。

 




 

日人以宜兴制壶法抟制的具轮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s1015192 的頭像
    ks1015192

    楊慶號

    ks101519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