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福考普洱府古为西南夷极边地,历代未经内附。檀萃《滇海虞衡志》云:尝疑普洱茶不知显自何时。宋范成大言,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以茶易西蕃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李石《续博物志》称: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普洱古属银生府,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人不知,尤于桂林以茶易马,宜滇马之不出也。李石亦南宋人。本朝顺治十六年平云南,那酋归附,旋判伏诛,遍历元江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处六大茶山,纳地设普洱府,并设分防。思茅同知驻思茅,思茅离府治一百二十里。
《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又云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之劲黄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结而不改者,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或与他物同器,则染其气而不堪饮矣。
阮福的《普洱茶记》,数百字的短文,四次提及“六大茶山”。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普洱茶记》中,六大茶山的地名在不同的史志中,是不一样的。清代学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以及《滇海虞衡志》和《云南通志》中的六大茶山是一致的,分别为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这也是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比较流行的说法;而在思茅厅采访笔录中,六大茶山成了倚邦、架布、、蛮砖、革登、易武;1962年出现在《云南日报》上的六大茶山,却是易武、景迈、勐海、南糯、布朗及攸乐。《普洱府形势》中说六大茶山中的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倚邦等五山归倚邦土司管辖,曼撒茶山归易武土司管辖;而《思茅厅界图》认为古“六大茶山全在澜沧江东岸”。